目前,低碳技術重點推廣應用包括超臨界發電、陸上風力發電、大型合成氨、綠色照明、綠色交通等。同時加大電力和工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、第四代核電、大規模儲能技術、海洋地熱能發電等關鍵低碳技術的研發力度;加快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(IGCC)、海上風電、高效集成熱泵系統、低成本高效太陽能建筑、純電動汽車等技術的示范應用推廣。從大型穩定二氧化碳排放源中分離、收集二氧化碳,并運輸到特定地點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新型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技術,是未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、保障能源安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。碳減排任重道遠,除了產業結構調整、技術提升外,推動全國節能,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,倡導和堅持簡約適度、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反對浪費和不合理消費,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。央行繼續支持碳減排!江蘇本地碳減排發展
啟動碳排放市場,使“排放有成本,減排有收益”
國家方面控制碳排放除了行政命令外,還有經濟刺激手段,即啟動碳稅和市場刺激。2020年12月生態環境部命令19號“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(試行)”發布,試點行業:先以電力行業試點,隨后冶金、有色、建材、石油、化工等八大高能耗行業全覆蓋;試點地區: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深圳、重慶、湖北、廣東、福建;交易規模:按總排碳量100億t/a的30%,約30億t/a。第1年試運行下來,到2021年底,碳交易市場累計成交4.45億t,交易額104億元;高價格時可達53元/tCO2(歐盟碳市場價已達52歐元/t);試點地區GDP增長1%引起的CO2排放與非試點地區相比減少了1.9%。上海如何進行碳減排是什么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或在于零碳電力!
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有關負責人介紹,2019年,我國能源消費總量,其中工業占比超過60%。可以說,工業能否率先碳達峰是2030年達峰目標實現的關鍵。近年來,我國工業在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的同時,碳排放強度也在持續下降。2020年12月發布的《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》白皮書顯示,2019年,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,超過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%—45%的目標,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。以鋼鐵行業為例,“‘十三五’期間,我國鋼鐵行業碳排放總量年均增長不足1%,部分重點企業的碳排放強度已達國際先進水平。”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禹湘認為,隨著粗鋼需求量的飽和,鋼鐵行業有望在“十四五”期間提前實現碳達峰。另一方面,工業減碳盡管成績明顯,但任務依舊十分艱巨。“必須清醒認識到,當前我國工業結構偏重、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不強、優端綠色產品供給不充分、區域工業綠色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依然存在。”在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有關負責人看來,“十四五”期間,圍繞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節點,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制造工程勢在必行。
中國視角看碳排放的來源(一)總體看:未來十年,隨著經濟增速中樞繼續下行,碳排放強度目標(2030年相比2005年碳排放強度降低65%以上)的逐步實現,碳排放增速中樞將進一步降低。(二)分行業看:我國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是高耗能行業,尤其是電熱氣水生產業。據CEADs數據統計,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六大高耗能行業。其中電熱氣水生產占比比較高,2017年占總排放量的,較2000年占比還增加;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,2017年占比在,且較2000年占比增加了;其他四個高耗能行業排放2017年合計占比是,較2000年占比降低了。(三)分區域看:我們分析各省的排放總量、排放強度(單位GDP排放量)、排放增速,“三高省市”(總量高、強度高和年復合增長率高)有內蒙古和新疆,“三低省市”(總量低、強度低和年復合增長率低)有北京,總量低、強度高和年復合增長率高的代表性省市有寧夏。后續受影響比較大的省份,可能更多取決于國家對各省的減排目標是控總量、還是控強度、還是控碳排放增速,亦或三者都有。若是控強度為主,則工業尤其是高耗能行業依賴度較高的省份,會受政策沖擊較大。面對國家減排新目標,“十四五”規劃是否會提出更高的能耗指標?
自然資源部門完整、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,深刻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,將促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。這是自然資源部門立足基本國情,統籌處理人與自然、發展與保護、當下與長遠、整體與局部等關系,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態良好發展道路的重大謀劃。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,一方面,我國資源需求持續增長與供給趨緊的矛盾日益加劇,“三生”空間疊加與各業爭相占用的矛盾更加凸顯;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用地需求仍將持續增長,統籌兼顧生態安全、糧食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難度加大。另一方面,我國人均自然資源少的國情沒有改變,在自然資源利用上我們沒有大手大腳的本錢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顯示,我國人均耕地面積,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/3,全國建設用地比“二調”時增加,城鄉建設用地集約不夠問題依然突出。國土是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載體,近年來,我國積極治理生態空間無序開發、過度開發和分散開發,國土生態保護修復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局部地區生態功能、生物多樣性退化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,生態安全的基礎還不牢固,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有待提升,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還有較大差距。我國在持續為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做貢獻的基礎上,按下了減碳的加速鍵。廣東國內碳減排提供哪些服務
依托碳配額及項目減排量兩種基礎碳資產開發的各類 碳金融工具,可以幫助市場參與者更有效的管理碳資產。江蘇本地碳減排發展
公平公正原則是碳普惠機制的重要基礎,不同的綠色行為需要不同的量化核算方法學,這對方法學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在目前沒有現成的相關部門認可的方法學的情況下,采用團體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形式。2022年初,中華環保聯合會發布較早團體標準《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》,提出了行為減排計算的原則和量化導則,并提出40多個具體的減排行為,如共享出行、臨期食品、塑料包裝替代材料、餐飲行業減少食物浪費等,并不斷在增加。企業方面,如阿里巴巴集團制定企業標準,先行內部統一各種場景。在計算上,場景可能與企業端、消費端都有交集。若產品的減排量來自產品本身的設計,如低碳產品,通過在使用階段減少的碳排放量平攤到個人每天的賬戶。而對于消費者選擇帶來的避免排放,確定基準線和替代場景,以及是否會帶來其他額外的排放量,如不需要餐具,就是餐具本身的排放量,而對于小份菜,減排來自減少的餐食的浪費部分,都會帶來餐盒和配送的額外排放。并非所有的數字化場景都有減排量,仍然需要進行更多的實際數據調研和分析,形成科學的減排計算方法。江蘇本地碳減排發展
捷亦碳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總部位于上海市寶山區滬太路6395號12層A區1588室,是一家一般項目:技術服務、技術開發、技術咨詢、技術交流、技術轉讓、技術推廣;碳減排、碳轉化、碳捕捉、碳封存技術研發;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技術研發;節能管理服務;環保咨詢服務;運行效能評估服務;企業管理咨詢;市場調查(不含涉外調查);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;信息系統運行維護服務;軟件開發;計算機軟硬件及輔助設備零售;信息技術咨詢服務。(除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外,憑營業執照依法自主開展經營活動)的公司。捷亦碳擁有一支經驗豐富、技術創新的專業研發團隊,以高度的專注和執著為客戶提供碳核算和認證,碳減排節能技術,ESG服務。捷亦碳始終以本分踏實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,影響并帶動團隊取得成功。捷亦碳創始人姚小花,始終關注客戶,創新科技,竭誠為客戶提供良好的服務。